首页 > 企业文化 > 文化园地 > 正文
一个人的城市——读《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2014-12-03 点击:1929
    一本回忆录,一座儿童和少年时代奥尔罕·帕慕克眼中的伊斯坦布尔。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位作家如此深情地回忆过一座城市,把记忆和生命编织成如此动人的独唱,并且“在寻觅他出生城市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快乐的城市都一样,忧伤的城市却各有不同。卡夫卡的布拉格,有保罗·德尔沃油画的梦幻和恍惚;本雅明的柏林,透漏着玄学的神秘;博尔赫斯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则满是奇迹。奥尔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呢?它被从博斯普鲁斯海峡上吹来的浩浩荡荡的“呼愁”给笼罩着。
    “呼愁”是土耳其语“忧伤”的音译,代表了奥尔罕·帕慕克对于伊斯坦布尔的全部情感体验的基础。它没有疼痛,也没有眼泪,只有全体伊斯坦布尔人共同汇聚的一种淡淡愁绪。奥尔罕·帕慕克生于1952年,那时候二战已经结束,奥斯曼土尔其帝国逝去在历史的迷雾中,一个世俗化的土尔其正在努力向欧洲国家靠拢。“奥斯曼帝国瓦解后,时间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一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伊斯坦布尔在以惊人的速度遗忘过去的一切,那些美丽的宫殿,秘密的僧侣,古老的别墅,以及在过往数世纪里被艺术家在细密画上一再表现的华丽和宁静。
    昔日的容光早已远去,伊斯坦布尔人一出生就选择骄傲而乐观地接受生命中的辛酸和失落,这是“无人能够或愿意逃离的同一种悲伤,最终拯救我们灵魂并赋予深度的某种疼痛”。为了细致描绘“呼愁”,作者不厌其烦地描述关于伊斯坦布尔的点滴,“我努力把握住那些包含着市民阶级在大都市所获得的经验画面,这些画面与过往数百年来对乡村童年田园风情的回忆不同,它尚未固定章法,但或许能够预先塑造未来的历史经验。”繁复的笔触来回描摩,大量黑白图片和长达数页的意象穿叠其中,拼贴出整个伊斯坦布尔的世俗生活画卷。令人惊叹的是,在这种对于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土尔其社会历史和现实、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巨大裂痕,还有被从传说、图片、游记里拯救出来的伊斯坦布尔。作者并没有对这种裂变做任何批判,而是用他的“呼愁”表达了无数伊斯坦布尔人共同的感伤,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深沉动人的力量。
    经历巨变与动荡,伊斯坦布尔与她的人民在“呼愁”的洗礼中越显坚韧。奥尔罕·帕慕克笔下的城市在现代化的潮流中日新月异,经济繁荣、文化荟萃。欧洲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在这里并行发展,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和平共处。老城区穆斯林的聚居区,各个清真寺的塔台上在祷告时间依然会传出厚重的诵经声……伊斯坦布尔再不见曾经的断碑残垣,博斯普鲁斯海峡上吹来的海风,散尽“呼愁”,重新鼓奏生机。
(华都股份 龚群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