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为农服务 > 农业技术 > 正文
切实做好晚稻黑条矮缩病防治工作
2005-05-30 点击:3026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省水稻重大流行性病害之一,对水稻安全生产产生很大威胁。该病的流行主要取决于冬季寄主发病程度、传毒介体灰飞虱的带毒率及灰飞虱种群数量。根据当前病区灰飞虱种群基数和寄主作物发病情况等综合分析预测:2005年晚稻(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黑条矮缩病将在台州、温州和衢州等2004年重发的地区严重发生,发病率达20—50%,高的达80%以上,其发病程度明显超过2004年,其它病区发生程度和发生范围也将继续加重和扩大,对我省杂交稻种植地区的水稻安全生产将构成严重威胁。为了防止水稻黑条矮缩病大面积严重发生,各方要切实做好如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防病工作组织领导。

二、切实做好病害的监测预警和预报。

三、加强宣传培训,确保技术到位。

四、加强治虱防矮工作的分类指导,有效控制病害发生。

(一)重发区的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

1)选用抗耐病良种。在发病地区应压缩协优46、汕优10号、协优914、协优9308等高感病品种(组合)种植。推广种植安Ⅱ优318、协优963、Ⅱ优914、汕优63等耐抗品种(组合)。

2)秧田远离病原地。秧田应尽量选择远离上年重病田,在水稻播种前使用除草剂及时清除秧田及四周的罔草、稗草和马唐等禾本科寄主杂草;提倡集中连片育秧;不将有病秧苗运到无病区,以防人为扩散毒源。

3)适当提高种子播种量。每亩大田在常规用种量基础上增加15—30%,并储备部分预备应急秧苗。

4)加强秧苗期管理。杂交水稻秧苗“一黄二密”是健身防病的好措施,秧苗期应合理平衡施肥,严控秧苗过嫩过绿。该两段育秧为单段育秧。

5)适当提高杂交水稻播种本数和插种密度,改单本插为双本插。

2、药剂治虱防矮

1)虫源地防治。在双季稻区,对早稻穗期黑条矮缩病株发病率1%以上时,应做好早稻穗期灰飞虱若虫盛发期的药剂防治。在单季稻区,如有杂草发病的,应做好田边杂草和荒田灰飞虱的药剂防治。

2)做好种子处理。在种子消毒处理的同时,应选用吡虫啉做好浸种工作。也可在催芽播种前按每公斤种子用吡虫啉有效成分1.5—2克进行拌种后播种,减轻秧苗期灰飞虱传毒发病。

3)药剂防治。在水稻秧苗2—6叶期,每次间隔3—5天施药一次,消灭迁入秧田的灰飞虱。在移栽后本田初期视灰飞虱虫情再防治1—2次,减少本田期感染机率。应选用对灰飞虱击倒快、持效长的药剂,每亩可用吡虫啉(如蚜虱净、千红、先净、宝贵和艾美乐)有效成分5—8克或锐劲特悬浮剂30—50毫升或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300克。在灰飞虱成虫迁移高峰期,每亩应在上述药剂中,再加80%敌敌畏乳油200—250毫升,以增加速效性。做到统一时间连片防治,确保全区域有效控制。

   3、应急补救措施

    采用掰蘖补栽法,在移栽后20天以内,对杂交稻田丛病率达到7%以上的发病大田,可及时拔除大田病株(丛),掰健株(丛)蘖的一半或用预留秧苗移栽在拔除病株留下的空穴里,然后适当加施速效肥,促进稻苗生长,减少水稻产量损失。

(二)其它地区的防治措施

    主要做好“治虱防矮”工作,凡在秧苗1-6叶期有带毒灰飞虱每百株0.5只或大田初期每丛0.2只,应立即做好药剂防治。并通过适当提高杂交晚稻播种量和插秧密度,及在大田移栽后15天内及时拔除病株等措施将黑条矮缩病的丛发病株率控制在3%以下,并控制其向周边稻区扩散危害。(浙江省植保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