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为农服务 > 农业技术 > 正文
我省晚稻主要病虫发生特征及防治方法
2006-08-31 点击:3489

   一、稻纵卷叶螟:鳞翅目、螟蛾科。成虫体长7-9毫米,翅展约18毫米,灰黄色,前翅的前缘和外缘有灰黑色宽带,翅中部有3条黑色横纹,中间1条较粗短。雄蛾在这条短纹上近前缘处有1黑色眼状纹和毛簇。后翅亦有2条灰黑色横纹。幼虫:一般5龄,老熟时体长15-18毫米。头部褐色,胸腹部初为绿色,后变黄绿色,老熟时带浅红褐色,前胸背板后缘有2个螺形黑纹,中、后胸背面各有明显小黑圈8个,前排6个,后排2个。稻纵卷叶螟系迁飞性害虫,在我省 1年发生5-6代,晚稻以45代为害最重。

稻纵卷叶螟以幼虫纵卷稻叶,藏身其内,食害叶肉;初孵幼虫在心叶内吃食,形成白色小点;也有在叶鞘内为害,幼虫稍大即纵卷单叶成管状虫苞,也有少数幼虫结成多叶苞,幼虫在苞内啃食叶肉,仅留叶片之下表皮成为白色条斑,严重的虫苞累累,白叶一片,影响水稻生长,造成减产。苗期受害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甚至枯死;分蘖期至拔节期受害,分蘖减少,植株缩短,生育期推迟;孕穗后特别是抽穗到齐穗期剑叶被害,影响开花结实,空壳率提高,千粒重下降。

防治方法根据五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六代稻纵卷叶螟大发生趋势的严峻形势,当前要全力抓好五代稻纵卷叶螟防治工作。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适期为1龄幼虫高峰期,防治药剂每亩可选用50%乐杀螟可湿性粉剂6090克、或35%纵卷清可湿性粉剂每亩80100、或40%毒死蜱乳油80毫升,15%击杀螟乳油(阿维·毒)50毫升,加水4045公斤细喷雾;如田间已出现大量虫苞,每亩可选用31%三拂微乳剂6070毫升,加水4045公斤细喷雾。由于今年发蛾时间长,田间世代重叠严重,在第一次药后57天,如田间每100丛稻纵卷叶螟幼虫仍超过20条时,需进行第二次防治,此时药剂宜选用31%三拂微乳剂。

 

二、稻飞虱

1、褐飞虱同翅目,飞虱科。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暗褐色或淡褐色,前胸背板和小盾片上都有明显的3条纵隆起线。长翅型翅长超过腹部,雌成虫体长4-5毫米,体大色浅;雄成虫体长3.6-4毫米,体小色深。短翅型翅短于腹部,短翅雌虫体肥大,长3.5-4毫米;雄虫体瘦小,长2-2.5毫米,腹末呈喇叭状。

褐飞虱以成虫、若虫群集在稻丛基部剌吸稻株,并由于产卵用产卵器刺破叶鞘组织,使产卵部位的叶鞘变黄褐色。水稻分蘖期被害,下部叶片枯黄,严重时形成死苗;孕穗期后被害,下部基叶发黑枯死,重则引起烂秆倒伏,致稻穗灌浆不饱满,或形成枯孕穗、半枯穗,损失很大。在我省,褐飞虱1年发生5-6代,世代重叠,初次主要虫源来自我国南方。全年以晚稻穗期受害较重;晚稻上发生的第四代,单季中、晚稻上虫口密度高,连作晚稻上一般虫量不多,至9月下旬进入第5代,虫量激增,是晚稻受害最严重的时期。

2、白背飞虱同翅目,飞虱科。成虫 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长翅型成虫体长45毫米,灰黄色,头顶较狭,突出在复眼前方,颜面部有3条凸起纵脊,脊色淡,沟色深,黑白分明,胸背小盾板中央长有一五角形的白色或蓝白色斑,雌虫的两侧为暗褐色或灰褐色,而雄虫则为黑色,并在前端相连,翅半透明,两翅会合线中央有一黑斑;短翅型雌虫体长约4毫米,灰黄色至淡黄色、翅短,仅及腹部的半。

白背飞虱为害症状同褐飞虱。

防治方法:根据四代稻飞虱发生情况,五代稻飞虱大发生趋势的严峻形势,当前要全力抓好四代褐稻虱为重点的防治工作。

针对四代褐稻虱大发生的情况以及当前虫量大、卵量多的严峻形势,对褐稻虱的防治必须坚持治前控后、治四压五的策略,狠治四代、控制五代,减轻晚稻后期防治压力,以争取全年防治工作的主动。

对当前发生较轻的田块可选择以下药剂:

1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75/亩;

220%速灭威乳油200毫升/亩;

35%锐劲特悬浮剂50毫升/亩;

45%好虱灵可湿性粉剂(噻嗪酮+异丙威70/亩;

525%速扑灵乳油(噻嗪酮+仲丁威75毫升/亩;

以上配方兑水50公斤喷雾。

对于田间虫量大的田块可选择以下药剂配方:

1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50 + 20%速灭威乳油150毫升/亩;

2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50 + 5%锐劲特悬浮剂40毫升/

35%锐劲特悬浮剂30毫升+80%敌敌畏乳油50毫升/

45%锐劲特悬浮剂30毫升 + 40%毒死蜱乳油70毫升/亩;

5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50 + 31%三拂微乳剂60毫升/

以上配方兑水50公斤喷雾。其中45配方可兼治稻纵卷叶螟。

 

三、二化螟在我省每年发生23代。成虫:体长1015毫米,翅展2031毫米,前翅近长方形。雌蛾前翅灰黄至淡褐色,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白色。雄蛾体稍小,翅色较深,翅面有一些褐色不规则斑点,翅外缘也有7个小黑点,后翅白色。幼虫:一般6龄,老熟时体长2030毫米。头部及前胸硬皮板黄褐色,胴部淡褐色,背面有5条紫褐色纵线。

二化螟蚁螟孵出后,先在叶鞘内侧群集为害,造成枯鞘,二龄以后分散转株为害。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孕穗期形成枯孕穗或虫伤株;抽穗期形成虫伤株或白穗。

  防治方法当虫口密度较大时,在水稻易于受害的生育期间(大胎破口至抽穗始期),应连续喷药2次,第2次喷药距第一次的间隔为57天。

药剂可亩选用50%乐杀螟可湿性粉剂70-100克、或5%锐劲特悬浮剂30-40毫升、或30%乙酰甲胺磷乳油150250毫升20%三唑磷乳油120-150毫升,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加水45-50千克喷雾,施药后保持35厘米浅水层2天以上。

 

四、纹枯病: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危害稻穗和深入茎秆。叶鞘发病,开始在近水面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边缘不清,逐步扩大成椭圆形,可互相汇合成云纹状大斑;干燥时,病斑边缘明显褐色,中央褪为淡绿色或淡褐色,最后变为灰白色;潮湿时呈水渍状,边缘晴褐色,中央灰绿色,扩展迅速:病鞘常因组织受破坏而使其上的叶片枯黄。剑叶的叶鞘受侵染,轻者使叶片提早枯黄,重者可导致植株不能正常抽穗;叶片病斑与叶鞘相似,病重的叶片最后枯死;穗颈被侵染,病斑呈灰绿色,造成谷粒不实;在高湿环境下病斑表面可产生白粉状物。

防治方法亩用30%爱苗乳油15—20毫升、或20%纹枯净水溶性粉剂50克、或5%井岗霉素水剂250毫升,兑水60公斤对准稻株中下部均匀喷雾。

 

五、稻瘟病水稻各生育期和各部位都可以发病。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可以将稻瘟病分为:苗叶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

       1、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叶瘟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植株矮缩,新叶难以生长,抽穗艰难。抽穗期穗颈瘟发生严重时,导致大量白穗或瘪粒。

      1)慢性型:典型症状,病斑梭形,最外层为黄色晕圈(中毒部),内圈为褐色(坏死部),中央灰白色(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称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三部一线为慢性病斑的主要特征。

      2)急性型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不规则圆形或近圆形,叶片两面都能产生大量灰白色霉层。

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稻瘟病大规模流行的先兆。

3)白点型病斑呈白色近圆形或短梭形小白点。在显症阶段,遇到不利于病菌生长的气候条件时通常发生白点型病斑。气候条件继续不适时,可转为慢性型;在短期内转适时,可以转为急性型。

4)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斑点,限于两脉之间。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不产生分生孢子。

2、节瘟

多发生于穗下第一、二节位上,病斑处为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至整个节部,黑褐色,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色霉层。后期节干缩凹陷,易折断以及病节上部分早枯。

3. 穗颈瘟

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呈褐色或墨绿色。湿度大时,以上部位都可产生灰色霉层。

防治方法每亩可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40%富士110040%克瘟散乳油150200克,为了保证药剂防治效果,每亩应保证50千克用水量,不宜盲目加大用药量。 

 

六、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条斑病主要侵害叶片、叶鞘。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逐渐沿叶脉方向扩展。扩展时受叶脉限制,病斑呈细线状或短虚线状,黄褐色。田间湿度大时,病部表面有蜜黄色菌脓溢出,呈露珠状,密密集生,数量比白叶枯病多且小,干结后呈黄色树胶状小粒,形如虚线,不易脱落。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色大斑块,外观与白叶枯病有些相似,但对光观察,病斑呈半透明状。病害流行时,叶片卷曲,完全呈一片白色。该病在水稻生长前、后期都易感染,苗期症状较白叶枯病明显;病害严重时能引起稻株早期死亡或不能抽穗。即使能够抽穗结实,但秕谷增多,千粒重降低。

白叶枯病由于品种、环境条件和病菌侵染方式的不同,病害症状有以下几种类型:

1.叶枯型  最常见的白叶枯病典型症状。苗期很少出现,一般在分蘖期后较明显。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后沿叶脉迅速向下纵横扩展成条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病健部交界线明显,呈波纹状(粳稻品种)或直线状(籼稻品种)。病斑黄色或略带红褐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多见于籼稻)或黄白色(多见于粳稻)。湿度大时,病部易见蜜黄色珠状菌脓。

    2.急性型  在环境条件有利和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发生。叶片病斑暗绿色,迅速扩展,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病部有蜜黄色珠状菌脓。此种症状的出现,表示病害正在急剧发展。

    3.凋萎型  多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发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失水、青卷、尔后枯萎,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病轻时仅12个分蘖青枯死亡,病重时整株整丛枯死。折断病株的茎基部并用手挤压,可见大量黄色菌液溢出。剥开刚刚青枯的心叶,也常见叶面有珠状黄色菌脓。根据这些特点以及病株基部无虫蛀孔,可与螟虫引起的枯心相区别。

防治方法:细菌性病害(细条病,白叶枯病),要坚持有病早治、无病先防的原则。药剂可选用20%龙克菌悬浮剂100—125亳升/亩,或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120/亩,兑水45公斤喷雾。

 

七、稻曲病:稻曲病仅在穗部发生,在颖可壳内形成菌丝块,破坏病粒内部组织,菌丝块增大,露出蛋黄绿色块状孢子座,后色泽转变为墨绿色或橄榄色。最后孢子座表面龟裂,散布墨绿色粉末状的厚垣孢子。

防治方法:参照防治纹枯病。还可亩用15.5%保穗宁可湿性粉剂80克或42%禾穗清可湿性粉剂60克,兑水50公斤喷雾。